【【2017N101A】男性,35岁,4小时前吃枣时误服一枚枣核,现感】一、病例概述
患者为一名35岁男性,于4小时前在食用枣类水果时误吞一枚枣核。目前主诉为腹部不适,具体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无呕吐或发热。既往体健,无胃肠道手术史。初步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生命体征平稳。
二、临床分析
误吞枣核是一种常见的异物摄入事件,尤其在食用带核水果时容易发生。枣核通常呈长形且表面粗糙,可能对消化道造成损伤。根据异物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包括:
- 胃部嵌顿:枣核可能卡在胃内,引起局部炎症或溃疡。
- 肠梗阻:若枣核未能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可能引发肠梗阻。
- 穿孔风险:枣核尖锐边缘可能穿透胃肠壁,导致穿孔和腹膜炎。
三、处理建议
项目 | 内容 |
初步评估 | 详细询问病史,明确枣核大小、形状及吞咽时间;进行腹部查体,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等体征。 |
影像学检查 | 建议行腹部X线或腹部CT检查,以确定枣核的位置及是否引起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评估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
治疗原则 | 若枣核位于胃内且无症状,可观察随访;若出现腹痛、呕吐或影像学提示异物滞留,应考虑内镜取出。 |
随访建议 | 若枣核已排出,需观察大便中是否有枣核排出;若未排出,应定期复查影像学。 |
四、注意事项
- 本例患者无明显急性症状,但仍需密切观察,防止病情进展。
- 临床医生应警惕枣核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儿童或老年人,因其消化道较脆弱。
- 患者应避免再次误吞类似异物,并注意饮食安全。
五、总结
误吞枣核虽属常见情况,但不可忽视其潜在风险。临床处理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对于无症状患者可采取观察策略,而对于有症状或异物滞留者应及时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