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其门而不入】“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该典故讲述了大禹治水期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口都没有进去,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集体或重要事务,牺牲个人私利,全心投入工作的精神。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上》 |
意思 | 形容人为了公共事业,多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敬业、忘我工作的人 |
近义词 | 奋不顾身、鞠躬尽瘁 |
反义词 | 挟私谋利、自私自利 |
二、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
该成语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大禹受命治水,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这种精神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奉献和责任感的象征。
三、成语的文化意义
1. 强调责任与担当
“三过其门而不入”体现了古人对责任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为国为民的使命感。
2. 弘扬无私精神
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牺牲精神。
3. 激励后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引用,鼓励人们在工作中保持专注和奉献。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应用场景 | 说明 |
工作场合 | 表扬员工敬业精神,如连续加班、放弃休息 |
教育领域 | 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不被外界干扰 |
公共服务 | 赞扬公务员、医生、教师等职业的奉献精神 |
文艺作品 | 常作为主题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强化角色形象 |
五、总结
“三过其门而不入”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传递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集体利益、追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