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蜩的读音】“承蜩”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词语,本文将对其读音进行详细说明,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
一、
“承蜩”一词源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指用竿子粘蝉,比喻做事专注、技艺高超。在现代汉语中,“承蜩”多用于形容人专注于某项工作或技能,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该词的拼音为 chéng tiáo,其中:
- “承”字读作 chéng,声调为第二声。
- “蜩”字读作 tiáo,声调也为第二声。
需要注意的是,“蜩”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其本义是蝉的一种,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应特别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声调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承蜩 | chéng tiáo | 第二声 + 第二声 | 比喻专注做事,技艺高超 | 《庄子·齐物论》 | 文言文中常用,现代较少见 |
承 | chéng | 第二声 | 接受、承担 | - | 常见用字 |
蜩 | tiáo | 第二声 | 蝉的一种 | - | 古语中使用较多 |
三、注意事项
1. “承蜩”虽然读音简单,但因其文言色彩浓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历史或学术语境中。
2. 在书写时,应确保“蜩”字的正确性,避免误写为“条”或“凋”等形近字。
3. 若在阅读古文时遇到“承蜩”,可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不必过分纠结于字面意思。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承蜩”的读音及其相关背景信息。对于学习古文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与文化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