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意思】“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在遇到危险、困境或不愿面对的情况时迅速逃离。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还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逃之夭夭 |
| 拼音 | táo zhī yāo yāo |
| 出处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引申为逃跑之意 |
| 本义 | 原指桃花盛开的样子,后引申为逃跑、躲藏 |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或事物迅速离开现场,多含贬义或调侃意味 |
| 近义词 | 逃之夭夭、溜之大吉、落荒而逃 |
| 反义词 | 坚守阵地、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
二、使用场景与语境分析
“逃之夭夭”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逃避责任:如某人因犯错而选择不面对,直接“逃之夭夭”。
2. 躲避麻烦:当事情变得复杂或难以处理时,有人选择避开。
3. 形容逃跑动作:在文学或日常表达中,用来描写人物迅速逃离的场景。
4. 带有调侃语气:在轻松语境中,可以表示一种“走为上计”的无奈或幽默。
三、例句展示
| 例句 | 解析 |
| 他一听说要被老板批评,立刻逃之夭夭。 | 表示害怕被责备而迅速离开。 |
| 那个小偷被警察追得逃之夭夭。 | 描述小偷在被发现后仓皇逃跑。 |
| 看到老师进来,他赶紧逃之夭夭。 | 表现学生在被老师发现时的慌乱。 |
| 这种情况,谁不想逃之夭夭? | 表达对困难处境的无奈与逃避心理。 |
四、成语演变与文化背景
“逃之夭夭”最早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演变为“逃之夭夭”,成为形容逃跑的常用语。这种从自然景象到行为描述的转变,体现了汉语中成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五、注意事项
- “逃之夭夭”多用于口语或非正式场合,书面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严肃场合中使用,以免显得轻浮。
- 在文学作品中,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或营造紧张氛围。
总之,“逃之夭夭”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和情感表达,是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