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之敌出处于哪里】“万人之敌”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勇猛、武艺高强,能够抵挡成千上万的敌人。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对英雄人物的推崇。
那么,“万人之敌”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
“万人之敌”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在记载项羽事迹时,司马迁提到:
> “籍(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王瞋目叱之,诸侯皆詟(zhé),不敢正视。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万人之敌”,但后人根据项羽的英勇表现,将其称为“万人之敌”。
另外,《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辽曰:‘将军亲率将士,以与贼战,必破之。’遂引军击之,大破之。太祖曰:‘此真万人之敌也。’”
由此可见,“万人之敌”最初是用于形容像张辽这样能独当一面、战无不胜的将领。
二、含义
“万人之敌”字面意思是“可以对抗一万人的敌人”,引申为:
- 指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之人;
- 比喻有非凡胆识和能力的人;
- 常用于称赞某人在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三、用法举例
| 句子 | 释义 |
| 张辽是曹魏时期的名将,堪称“万人之敌”。 | 赞扬张辽的勇猛和战斗力。 |
| 这位战士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英勇,真可谓“万人之敌”。 | 表达对战士勇敢精神的敬佩。 |
| 他虽年轻,却已具备“万人之敌”的气势。 | 形容年轻人有担当、有魄力。 |
四、相关历史人物
| 人物 | 所属朝代 | 评价 | 备注 |
| 项羽 | 秦末 | 霸王,勇猛无敌 | 被誉为“万人之敌” |
| 张辽 | 三国 | 曹魏名将 | 曹操称其为“万人之敌” |
| 关羽 | 三国 | 武圣 | 有“万人之敌”的美誉 |
| 岳飞 | 宋代 | 抗金名将 | 有“万人敌”之称 |
五、总结
“万人之敌”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或勇士。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武力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敬。
无论是历史上的项羽、张辽,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岳飞,他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万人之敌”的称号,成为后人心目中的楷模。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万人之敌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三国志·张辽传》 |
| 含义 | 比喻勇猛善战、能独当一面的人 |
| 用法 | 赞扬英雄人物、表达敬佩之情 |
| 相关人物 | 项羽、张辽、关羽、岳飞等 |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对英雄的推崇与敬仰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万人之敌”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勇气与担当精神的褒奖。在今天,它依然可以作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挑战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