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是什么意思】“形而上”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常与“形而下”相对。它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指的是超越具体物质形态、不可见的抽象原则或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和本源。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物理学之后》(即“Metaphysics”),最初是指对“第一哲学”的研究,探讨存在的本质、原因、目的等根本问题。因此,“形而上”在中西方语境中虽有差异,但都指向对世界本质和终极意义的探索。
“形而上”主要指超越具体事物、抽象存在的概念或原理,是哲学中对世界根本结构和存在本质的思考。它不同于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而下”,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常与“道”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哲学中,则对应“形而上学”,关注存在、因果、实体等问题。
表格对比:
| 项目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 概念来源 | 《易经·系辞》 |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 |
| 含义 | 超越物质形态的抽象原理,如“道” | 探讨存在、原因、本质等根本问题 |
| 对应词 | 形而上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
| 特点 | 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哲学思辨 | 强调逻辑性、系统性、理论建构 |
| 应用领域 | 哲学、玄学、道家思想 | 哲学、宗教、科学基础理论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形而上”不仅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