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旁观的意思】“袖手旁观”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在面对某种情况或事件时,不主动参与、不采取行动,只是站在一旁观望。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的人。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袖手旁观 |
| 拼音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臣闻之,君有疾,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君之体,非药石所能及也,臣请辞。”(虽未直接出现该成语,但类似意思在古文中常见) |
| 释义 | 把手放在袖子里,站在一旁观看。比喻对事情的发展漠不关心,不加干预。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指人态度冷淡、不负责任。 |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工作场合 | 同事遇到困难,他却袖手旁观,不愿帮忙。 |
| 家庭关系 | 父母吵架,孩子袖手旁观,不敢插嘴。 |
| 社会现象 | 面对不公,有人选择袖手旁观,而不是站出来发声。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含义
“袖手旁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与“担当”,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袖手旁观”则被视为一种缺乏道德感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虽然个人自由被尊重,但在一些需要集体协作或社会责任的场合,“袖手旁观”仍然是一种值得反思的行为。
四、总结
“袖手旁观”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问题时不作为、不介入的态度。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描述,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成为“袖手旁观”的人,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到社会和集体事务中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