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故事和含义简短】“一毛不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小气,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它的来源和含义。
一、故事内容
“一毛不拔”最早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讲述的是西汉时期一位名叫“朱买臣”的人,他原本是个穷书生,生活十分贫困。后来他考中了官职,成为地方官员。在一次宴会上,有人讽刺他说:“你以前那么穷,现在当官了,是不是该请我们吃顿饭?”朱买臣回答说:“我一毛不拔。”意思是说,他即使现在有钱了,也不愿意花一分钱请别人吃饭,表现出极度的吝啬。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毛不拔”来源于一个更具体的人物——“石崇”。他是西晋时期的富豪,以奢侈著称,但对朋友却极为吝啬。据说有一次,他的朋友王恺想向他借一匹马,结果石崇一口拒绝,说:“一毛不拔!”从此,“一毛不拔”便成了形容吝啬的成语。
二、含义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毛不拔 |
| 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等 |
| 本义 | 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比喻极度吝啬 |
| 引申义 | 形容人小气、不愿意付出或分享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他人过于节省,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
| 同义词 | 吝啬鬼、铁公鸡、小气鬼 |
| 反义词 | 大方、慷慨、豪爽 |
三、总结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最初可能与人物性格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吝啬的常用表达。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大方”与“小气”的价值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或冒犯他人。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在适当场合加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