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壑成语解释】“以邻为壑”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夫仁,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但该成语更常见于后世的典故中,意指把灾祸或困难转嫁给邻居或他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方式,尤其在国家之间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中更为常见。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以邻为壑 |
| 拼音 | yǐ lín wéi hè |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后世多用于典故) |
| 释义 | 把灾祸或困难转嫁给邻居或他人,比喻损人利己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不顾他人利益、只顾自身利益的行为 |
| 近义词 | 损人利己、嫁祸于人 |
| 反义词 | 公正无私、助人为乐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以邻为壑”最早见于古代治水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曾采取“疏而不堵”的方法,将洪水引导至低洼之地,避免了对百姓的伤害。而有些人则相反,为了自身利益,将洪水引向邻国或邻地,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以邻为壑”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用来批评那些不讲道德、只顾私利的人。
三、现实应用与例子
| 场景 | 例子 |
| 国际关系 | 某国在经济危机时,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本国出口,却导致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形成恶性循环。 |
| 企业行为 | 某公司为降低成本,将污染排放到邻近地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
| 个人行为 | 有人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认为别人会清理,结果给他人带来麻烦。 |
四、总结
“以邻为壑”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因自私行为而损害他人或整体利益。
结语:
“以邻为壑”警示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共赢,而非单方面的得利。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合作基础上的关系,才能长久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