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颐和园的资料】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以下是对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
一、颐和园概况
| 项目 | 内容 |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海淀区,西邻圆明园,东接清华大学 |
| 建造时间 | 清朝乾隆年间(1750年)开始修建,光绪年间重建 |
| 占地面积 | 约290公顷(约4350亩) |
| 主要景点 | 万寿山、昆明湖、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等 |
| 文化价值 | 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列入) |
| 建筑风格 | 中国传统皇家园林风格,融合江南园林特色 |
| 功能 | 曾为皇家避暑、休闲、祭祀之地 |
二、主要建筑与景观
颐和园以“一池三山”为布局理念,即昆明湖象征东海,万寿山象征蓬莱仙岛,而南湖岛则象征方丈。其建筑群包括:
- 昆明湖:湖面广阔,是全园的中心景观,湖中有南湖岛。
- 万寿山:位于昆明湖北岸,山顶有佛香阁,是全园制高点。
- 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最长的廊道,彩绘丰富,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山水画。
- 十七孔桥:连接南湖岛与万寿山,桥身造型优美,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乐寿堂: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建筑精致,装饰典雅。
三、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母亲六十岁寿辰而建。后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意为“颐养天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颐和园再次遭到破坏,但整体结构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保护,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四、文化与艺术价值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清代宫廷文化的缩影。其建筑、雕塑、绘画、诗词等均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成就。此外,颐和园还曾作为电影《红楼梦》《垂帘听政》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
五、游览建议
- 最佳季节: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适合游览。
- 门票信息:旺季(4月-10月)成人票约60元,淡季约40元。
- 开放时间:通常为早上6:30至傍晚18:00。
- 交通方式:可乘坐地铁4号线至北宫门站或西苑站,再转公交或步行。
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了解清代历史与文化的窗口。无论是漫步长廊,还是登高远眺,都能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