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什么意思】“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的“晋侯灭虢,虢公丑奔京师。晋人以其地与秦,秦人以归之。晋侯曰:‘此吾所获也。’秦伯曰:‘此吾所求也。’于是有争焉。君子曰:‘贪夫之失,其犹可悔也;贤者之失,不可救也。’”后世引申为“玉石俱焚”,比喻好人和坏人一起遭到毁灭,或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同时被毁。
“玉石俱焚”原意是指美玉和石头一同被烧毁,后用来形容在灾难或冲突中,好人和坏人都无法幸免,最终一同受害。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极端的破坏性结果,强调事态的严重性和不可挽回的后果。
表格说明: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玉石俱焚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原意 | 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 |
| 引申义 | 好人和坏人一同受害,或好事物与坏事物同时被毁 |
| 使用场景 | 描述灾难、战争、冲突等导致整体毁灭的情况 |
| 情感色彩 | 贬义(强调悲剧性和不可挽回) |
| 近义词 | 同归于尽、玉石同毁 |
| 反义词 | 区分善恶、保全良善 |
| 用法举例 | 在战争中,双方都损失惨重,可谓“玉石俱焚”。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玉石俱焚”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中极端事件的深刻描述。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或灾难时,应尽量避免无差别伤害,保护善良与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