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意思是什么】“荡气回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音乐、表演等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让人情绪激荡、心潮澎湃,甚至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中的描写手法,强调情感的强烈与表现的细腻。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荡气回肠 |
| 拼音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 出处 | 《文心雕龙·情采》:“繁采寡情,味之无味;文之为德也,大矣……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旨,则可以荡气回肠,而生风动云。” |
| 本义 | 形容文章或音乐等艺术作品情感深沉、感人至深,令人情绪激动、难以忘怀。 |
| 引申义 | 现代多用来形容人的情感体验非常强烈,如爱情、悲伤、喜悦等情绪达到极致。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艺评论、文学赏析、影视评价等场合。 |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
| 反义词 | 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毫无波澜 |
二、使用示例
1. 文学作品中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动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 音乐欣赏中
“这首交响乐旋律悠扬,节奏变化丰富,听完后让人荡气回肠。”
3. 影视作品中
“电影结尾的高潮部分极具冲击力,让观众情绪高涨,荡气回肠。”
三、注意事项
- “荡气回肠”虽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不宜滥用,否则会显得夸张或不真实。
- 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语境选择是否使用该成语,避免影响表达的准确性。
-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四、结语
“荡气回肠”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艺术作品高度认可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鸣与感动,是中华文化中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阅读、欣赏或创作时,恰当运用这一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