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中枯骨什么意思冢中枯骨出自哪里呢】“冢中枯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已经死去、毫无价值或不再具有威胁的人。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讽刺或轻视那些已经失去影响力、被历史淘汰的人物。
一、词语解析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 冢中枯骨 | 指坟墓中的干枯骨头,比喻已死之人,或无足轻重、毫无价值的人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多用于讽刺或贬低他人,也可自嘲 |
二、出处详解
“冢中枯骨”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文为:
> “孤与袁绍,俱起兵于兖州,共讨董卓,遂成霸业。今袁绍虽败,其子尚在,犹可图也。然若以孤之兵力,岂不能取之?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操虽不才,愿与使君共定天下。若能举江东之众,与操相持,必胜矣。若不然,天命难违,冢中枯骨,何足道哉!”
这段话是曹操对刘备说的,意思是: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如果不能联合对抗我,那么你也不过是坟墓中的一具枯骨罢了。这里的“冢中枯骨”是对刘备的一种贬低,表示如果他不能与自己合作,就只能成为无足轻重、被历史遗忘的人。
三、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冢中枯骨”虽然保留了原意,但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评论或网络语境中,表达一种对过去人物的蔑视或对现状的不屑。
四、总结
“冢中枯骨”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源于《三国志》,原意是指坟墓中的枯骨,后引申为对无足轻重、已被历史淘汰之人的称呼。它常用于讽刺或贬低他人,也有自嘲的意味。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或类似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