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地支是古代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重要符号。它们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不仅用于纪年,还与一天中的时辰相对应,形成“十二时辰”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地支所代表的具体时间,以下是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一天中的具体时间段的总结,并附上表格供参考。
一、十二地支与十二时辰的对应关系
1. 子:夜半23:00—凌晨1:00
子时是一天的开始,也被称为“夜半”,是万物沉睡的时刻。
2. 丑:凌晨1:00—3:00
丑时为“鸡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
3. 寅:凌晨3:00—5:00
寅时为“平旦”,太阳即将升起,天地渐明。
4. 卯:早上5:00—7:00
卯时为“日出”,是太阳初升之时,象征新生。
5. 辰:早上7:00—9:00
辰时为“食时”,是人们开始进食、活动的时间段。
6. 巳:上午9:00—11:00
巳时为“隅中”,太阳逐渐升高,阳光明媚。
7. 午:中午11:00—13:00
午时为“日中”,是太阳最高点,也是最热的时候。
8. 未:下午13:00—15:00
未时为“日昳”,太阳开始偏西,温度略有下降。
9. 申:下午15:00—17:00
申时为“哺时”,是傍晚时分,适合休息或散步。
10. 酉:下午17:00—19:00
酉时为“日入”,太阳落山,夜晚即将来临。
11. 戌:晚上19:00—21:00
戌时为“黄昏”,是白天与黑夜的交界点。
12. 亥:晚上21:00—23:00
亥时为“人定”,是夜深人静、准备入睡的时刻。
二、总结
十二地支不仅是古代计时系统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的重要体现。通过将地支与具体的时辰对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如何划分一天的时间,以及每个时间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三、表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时间
| 地支 | 时间段 | 对应名称 | 简要说明 |
| 子 | 23:00—1:00 | 夜半 | 一天的开始,万物沉睡 |
| 丑 | 1:00—3:00 | 鸡鸣 | 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 |
| 寅 | 3:00—5:00 | 平旦 | 太阳初升,天地渐明 |
| 卯 | 5:00—7:00 | 日出 | 象征新生,万物苏醒 |
| 辰 | 7:00—9:00 | 食时 | 开始进食、活动 |
| 巳 | 9:00—11:00 | 隅中 | 太阳升高,阳光明媚 |
| 午 | 11:00—13:00 | 日中 | 太阳最高点,最热的时候 |
| 未 | 13:00—15:00 | 日昳 | 太阳偏西,温度略降 |
| 申 | 15:00—17:00 | 哺时 | 傍晚时分,适合休息 |
| 酉 | 17:00—19:00 | 日入 | 太阳落山,夜晚来临 |
| 戌 | 19:00—21:00 | 黄昏 | 白天与黑夜的交界点 |
| 亥 | 21:00—23:00 | 人定 | 夜深人静,准备入睡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自对应的时辰及文化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时间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