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某种情境下感到极度的恐惧或震惊。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不觉得冷却发抖”,用来形容人因为害怕、紧张或惊恐而不由自主地颤抖。
一、成语出处
“不寒而栗”最早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是日也,天子闻之,曰:‘嗟乎!吾老矣,不能用是。’言未卒,左右皆泣,莫敢仰视。于是太子乃与宾客谋,欲杀之,使客刺之,不中,反走。其后,上以太子为悖逆,遂收捕太子及宾客,死者数千人。于是,天下之士,莫不震栗,不寒而栗。”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不寒而栗”最初是用来形容人们对权威人物的敬畏和恐惧,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更广泛使用的成语。
二、成语含义
“不寒而栗”的核心含义是因恐惧、震惊或不安而身体发抖。它通常用于描写人们在面对危险、可怕的情境、突如其来的打击或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时的心理反应。
例如:
- 看到恐怖电影中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
- 听到某件骇人听闻的新闻,让人不寒而栗。
-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不寒而栗。
三、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它可以用于描写个人的感受,也可以用于描绘整体氛围。例如:
- “他讲述的那段经历令人不寒而栗。”
- “那场事故的细节让所有听众都感到不寒而栗。”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心惊肉跳、惊心动魄
- 反义词:泰然自若、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无动于衷
五、常见误用
虽然“不寒而栗”听起来很有力,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滥用:不是所有让人害怕的事情都适合用“不寒而栗”,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合适。
2. 注意搭配:通常用于描述心理感受,不宜直接形容物理上的寒冷。
3. 避免口语化:这个成语更适合书面表达,口语中使用较少。
六、总结
“不寒而栗”是一个形象生动、情感强烈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人们在极端情绪下的生理反应。它不仅具有文学色彩,还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写作或演讲中适当运用,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掌握并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