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自艾最早出自哪里】“自怜自艾”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幸感到悲伤和悔恨。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本文将从历史文献中寻找答案,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相关信息。
一、成语解析
自怜自艾:
- 自怜:自己怜惜自己。
- 自艾:自己悔恨、哀叹。
整体意思是指一个人因自身处境不佳而感到悲伤和悔恨,带有自我同情和懊悔的情绪。
二、出处考证
根据现有的古籍资料,“自怜自艾”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并不是以完整形式出现,而是由“自怜”与“自艾”两个词组合而成,后来才被人们合称为一个成语。
以下是相关文献的简要分析:
文献名称 | 出处 | 内容节选 | 解释 |
《后汉书·王符传》 | 东汉·范晔 | “人皆有自怜自艾之心。” | 表示人内心都有自我同情和悔恨的情感。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西晋·陈寿 | “自怜自艾,不能自拔。” | 更加明确地使用了“自怜自艾”一词。 |
《晋书·陶侃传》 | 唐·房玄龄 | “自怜自艾,忧思成疾。” | 强调因自怜自艾而导致身体疾病。 |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怜自艾”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在《三国志》中已较为常见,而其思想基础则可追溯至《后汉书》。
三、总结
“自怜自艾”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后汉书》,但作为完整的成语形式,更早见于西晋时期的《三国志》。它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同情与悔恨情绪,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自怜自艾 |
最早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思想基础) |
完整形式首次出现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含义 | 自我同情与悔恨 |
情感色彩 | 悲伤、悔恨、自我哀怜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怜自艾”虽为常见成语,但其历史渊源并不简单。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深度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