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生平简介】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多描写边疆风光、军旅生活和将士情怀,风格雄浑豪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高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在仕途上历经沉浮,最终在晚年获得重用。
高适生平简要总结
高适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但早年生活困顿,曾多次参加科举未中。他曾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手下任职,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积极投身于平叛事业,凭借军事才能受到朝廷重视,逐步升迁至重要职位。晚年虽身体衰弱,但仍心系国家,直至去世。
高适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约704年 | 高适出生,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早年 | 家境贫寒,读书习武,志向远大 |
20余岁 | 游历边塞,接触军旅生活,开始创作边塞诗 |
天宝年间 | 参加科举,屡试不第,生活困顿 |
天宝十载(751年) | 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参与对吐蕃作战 |
安史之乱爆发 | 积极参与平叛,被任命为左拾遗、谏议大夫等职 |
至德二年(757年) | 因直言进谏,被贬官 |
乾元元年(758年) | 再次被起用,担任彭州刺史 |
乾元二年(759年) | 转任蜀州刺史,继续关注边防事务 |
上元元年(760年) | 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负责西南边防 |
765年 | 病逝于成都,享年61岁 |
高适的文学成就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题材为主,内容多反映战争的残酷、将士的英勇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其代表作如《燕歌行》《别董大》《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均流传千古。他的诗风刚健有力,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
高适的一生,是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一生。他虽早年不得志,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了文人的担当与勇气。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盛唐时期的边疆风貌,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高适不仅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