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十三归下一句是】“九出十三归”是中国古代民间借贷中常用的一种利率计算方式,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典当行、钱庄或高利贷交易中。这种利率计算方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常被用来解释借贷关系中的利息计算规则。
一、总结
“九出十三归”是一种古老的借贷利率术语,意指借款时按本金的90%发放(即“九出”),而还款时则需偿还本金的130%(即“十三归”)。其下一句通常为“利上生利”,表示利息会不断累积,形成复利效应。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以下以表格形式展示“九出十三归”的含义及计算方式。
二、表格:九出十三归详解
项目 | 内容说明 |
中文名称 | 九出十三归 |
含义 | 借款时只给本金的90%(九出),还款时需还本金的130%(十三归) |
利息计算 | 实际利率约为44.44%(即130% - 90% = 40%,但因复利计算,实际利率更高) |
下一句 | 利上生利 |
意思 | 表示利息会继续产生利息,形成复利效应 |
使用场景 | 古代民间借贷、典当行、高利贷等 |
特点 | 隐含高利贷性质,易造成借款人债务负担 |
三、延伸说明
“九出十三归”并非简单的利息计算方式,而是通过“先扣利息”的方式来增加实际利率。例如:
- 若借100元,实际只拿到90元(九出);
- 还款时需还130元(十三归);
- 实际支付的利息为40元,但本金仅为90元;
- 实际年利率约为44.44%。
而“利上生利”则进一步说明,若未及时还款,利息也会继续计息,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借款人的负担。
四、结语
“九出十三归”作为古代借贷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对借款人的剥削。虽然现代法律已禁止高利贷行为,但了解这一历史术语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或借贷制度演变,可参考《中国金融史》或《明清时期民间借贷研究》等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