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是什么意思】“蹒跚”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走路不稳、摇晃的样子。它多用来形容年老体弱者或幼小动物行走时的缓慢与不协调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蹒跚”也常被用来营造一种缓慢、沉重或略带伤感的氛围。
一、
“蹒跚”主要指走路不稳、摇摆不定的状态,通常用于描写老年人、孩子或动物行动迟缓、不灵活的情形。该词具有较强的描写性,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广泛应用。其字面意义为“步履艰难”,引申义则多用于表达某种缓慢、笨拙或虚弱的动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蹒跚 |
拼音 | pán shān |
词性 | 动词 / 形容词(常作形容词) |
基本解释 | 走路不稳,摇摆不定;形容动作缓慢、不灵活 |
用法举例 | 老人蹒跚地走着。/ 小猫蹒跚地学走路。 |
近义词 | 摇晃、踉跄、蹒跚、迟缓 |
反义词 | 稳健、敏捷、迅速、利落 |
文化含义 | 常用于描绘年老、幼小或虚弱的形象,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
使用场景 | 日常口语、文学描写、诗歌、散文等 |
三、拓展理解
“蹒跚”不仅限于身体上的行走困难,有时也可引申为心理或情感上的“不稳”。例如,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蹒跚”来形容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或挣扎,赋予其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此外,这个词在古文中也较为常见,如《诗经》中就有类似用法,多用于描绘人物行为的生动细节,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总之,“蹒跚”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既可用于具体动作的描述,也可用于抽象情感的表达,是汉语中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