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甄选问答 >

一窍不通的典故

2025-10-08 10:55:50

问题描述:

一窍不通的典故,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8 10:55:50

一窍不通的典故】“一窍不通”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完全不了解,毫无头绪。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典故来源

“一窍不通”最早出自《淮南子·精神训》。原文中提到:“人之生也,形有七窍,以视听食息,而心不与焉。……夫心者,五脏之主也,六腑之总也。”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有七个孔窍(眼、耳、鼻、口),用于听、看、呼吸等,但心并不参与这些功能。后来,人们引申为“一窍不通”,意指人对事物毫无理解能力,连一个窍门都不懂。

不过,在后世的流传中,“一窍不通”逐渐演变成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人对某事完全不懂,甚至可以说“一点门道都没有”。

“一窍不通”原指人体只有七窍,而心不参与其中,后来被引申为对某事完全不了解、毫无头绪的状态。这个成语在现代多用于讽刺或形容他人对某个领域知识匮乏,缺乏基本认知。

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一窍不通
出处 《淮南子·精神训》
原意 人只有七窍,心不参与其中,比喻对事物没有理解能力
引申义 对某事完全不懂,毫无头绪
现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对某领域知识匮乏,或对某事毫无了解
使用场合 调侃、批评、讽刺等
情感色彩 贬义

通过了解“一窍不通”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这个成语,也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