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什么】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度成熟。其中,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乡试的人将获得一定的身份和资格,为后续的会试、殿试打下基础。
一、
科举考试分为多个层级,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是省级考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这是进入更高层次考试(如会试)的前提条件。
成为举人不仅意味着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也象征着在社会中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和荣誉。此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参加会试,有机会进一步考取进士,从而步入仕途。
二、表格展示
考试名称 | 考试级别 | 主持人 | 通过者称号 | 备注 |
县试 | 县级 | 知县 | 秀才 | 最初级考试,通过后可参加府试 |
府试 | 府级 | 府官 | 秀才 | 与县试类似,通过后可参加院试 |
院试 | 省级 | 学政 | 秀才 | 通过后获得秀才身份 |
乡试 | 省级 | 学政 | 举人 | 通过后可参加会试 |
会试 | 中央 | 礼部 | 贡士 | 通过后可参加殿试 |
殿试 | 皇帝亲自主持 | 皇帝 | 进士 | 最高一级考试,通过者可授官 |
三、结语
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这是科举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秀才到举人,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社会地位的提升。举人身份为后续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