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腹蜗肠出处于哪里】“鼠腹蜗肠”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生活贫困、食不果腹的状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一、成语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鼠腹蜗肠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鼠腹而蜗肠,其能久乎?” |
| 释义 | 比喻人生活贫困,肚腹如老鼠般瘦小,肠胃如蜗牛般狭窄,形容极度贫困的状态。 |
二、成语解析
“鼠腹”指的是像老鼠一样瘦弱的腹部,象征着饥饿;“蜗肠”则是形容肠胃狭窄,难以容纳食物,也暗示了营养不良和生存艰难。整体上,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的生理状况。
该成语多用于描写战乱、饥荒或社会动荡时期百姓的苦难生活,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
三、使用场景
| 场景 | 示例 |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中描写战乱后百姓流离失所,常用“鼠腹蜗肠”来形容他们的困苦。 |
| 历史评论 | 在分析古代社会经济状况时,引用此成语以说明民生凋敝。 |
| 现代比喻 | 有时用于讽刺某些人生活拮据、缺乏保障。 |
四、总结
“鼠腹蜗肠”出自《左传》,原意是形容人的身体因饥饿而瘦弱,后来引申为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这一成语不仅具有生动的比喻意义,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社会民生的重要语言符号。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该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帮助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准确把握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