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高采烈是成语吗】“兴高采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常用于形容人情绪高涨、非常高兴的样子。那么,“兴高采烈”到底是不是成语呢?本文将从成语的定义出发,结合语言学知识和实际使用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固定搭配的词语形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固定的含义和用法,来源于古代文献、历史故事、俗语或谚语等。成语结构严谨,意义完整,常常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例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等,都是典型的成语。
二、“兴高采烈”是否为成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的收录情况,“兴高采烈”被明确列为成语。其结构为四字短语,意思是指兴致高昂,情绪热烈,形容人非常高兴的样子。
- 出处: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止怒》:“若遇喜事,兴高采烈;若遇凶事,垂头丧气。”
- 用法: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如“他听到好消息后,兴高采烈地跳了起来。”
三、总结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是否为成语 | 是 | 
| 字数 | 四个字 | 
| 结构 | 偏正结构(兴高 + 采烈) | 
| 出处 |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 
| 含义 | 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如高兴、兴奋等 | 
| 是否固定搭配 | 是 |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兴高采烈”不仅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表达,而且在语言规范中被认定为成语。它结构严谨、意义明确,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都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回答“兴高采烈是成语吗?”的答案是:是的,它是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