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地有声原来是指什么意思】“掷地有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文章有分量、有力度,能够引起强烈反响。但很多人对它的具体出处和原意并不清楚。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原意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简介
“掷地有声”字面意思是“扔到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引申为言辞有力、语气坚定,具有震撼力。在古代,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论的气势磅礴、意义深远,能打动人心,甚至影响时局。
二、成语来源与原意
“掷地有声”最早出自《晋书·王衍传》:“王夷甫(王衍)清谈玄理,风流自赏,每见人问,便曰‘掷地有声’。”这里的“掷地有声”原本是形容一个人的言辞有分量、有气势,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产生强烈的共鸣。
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文章、语言、行为等具有力量感、影响力强的意思。
三、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掷地有声”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形容讲话或写作内容有深度、有力度;
- 指某句话或某个观点非常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 有时也用于形容行为果断、坚决。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掷地有声 |
| 字面意思 | 扔到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
| 出处 | 《晋书·王衍传》 |
| 原意 | 形容言辞有力、有气势,能打动人心 |
| 现代用法 | 表示话语、文章或行为有力量、有影响力 |
| 常见搭配 | “掷地有声的发言”、“掷地有声的文章” |
| 使用场合 | 正式或半正式场合,如演讲、写作、评论等 |
| 适用对象 | 人、话、文、事等 |
五、结语
“掷地有声”虽然现在常被用来形容语言或行为的力度,但其最初的意义更偏向于“言辞有分量、有感染力”。了解成语的本义,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得体。无论是写作还是表达,掌握成语的深层含义,都能让语言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