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个人简介】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早年留学美国,主修地理学和气象学,回国后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提出了“求是”校训,强调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此外,他还主持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站,并推动了中国气象预报体系的建立。
竺可桢在学术研究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关注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他的《物候学》一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对后来的气候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竺可桢主要生平及成就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生日期 | 1890年3月7日 |
| 去世日期 | 1974年2月7日 |
| 籍贯 | 浙江绍兴 |
| 学历 | 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地理学硕士、气象学博士学位 |
| 职业 |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 |
| 主要贡献 |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主持建立中国气象观测体系;提出“求是”校训;撰写《物候学》等著作 |
| 教育经历 |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36-1949);长期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 |
| 科研方向 | 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气候变迁 |
| 社会职务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起);中国气象学会首任会长 |
竺可桢的一生,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