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砍头息】“砍头息”是民间借贷中常见的一种不规范利息收取方式,指的是在借款时,贷款人提前从本金中扣除一部分利息,借款人实际拿到的金额少于合同约定的借款总额。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容易导致借款人陷入债务陷阱。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砍头息”,以下是对该概念的总结和对比分析:
一、什么是砍头息?
定义:
“砍头息”是指在借贷过程中,借款人尚未使用资金前,贷款人就预先从本金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利息。也就是说,借款人实际获得的资金比合同上写的金额要少,但还款时仍需按照原合同金额偿还本金及剩余利息。
举例说明:
假设小张向某平台借款10万元,约定年利率为24%,借款期限为1年。如果采用“砍头息”方式,平台会在放款时直接扣除2.4万元(即10万×24%),小张实际只拿到7.6万元,但到期仍需偿还10万元本金加利息。
二、砍头息的特点
特点 | 描述 |
提前扣息 | 利息在借款时就被扣除,未实际使用资金前已支付 |
实际到账金额减少 | 借款人实际到手金额低于合同金额 |
利率计算复杂 | 可能存在隐性费用或高利贷成分 |
风险较高 | 借款人可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按时还款 |
三、法律与风险分析
法律层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的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若提前扣除利息,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风险方面:
- 借款人可能误以为自己借到了更多钱,导致后期还款压力大;
- 一些非法放贷机构利用“砍头息”变相提高利率,涉嫌违法;
- 若发生纠纷,借款人可能难以举证证明利息被提前扣除。
四、如何识别砍头息?
识别方法 | 说明 |
查看合同条款 | 确认是否明确写明“预扣利息”或“首期还款包含利息” |
核对到账金额 | 比较合同金额与实际到账金额是否一致 |
注意利率计算方式 | 警惕高利率或模糊的利息计算规则 |
咨询正规金融机构 | 选择有资质的银行或持牌机构进行借贷 |
五、应对建议
1.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金融法规,避免落入“砍头息”陷阱;
2. 仔细阅读合同:确保所有条款清晰透明,尤其是关于利息和还款方式的内容;
3. 选择正规渠道:尽量通过银行、持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渠道借款;
4. 保留证据:保存好借款合同、转账记录等相关材料,以备维权之需。
总结
“砍头息”是一种不合法且高风险的借贷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似降低了借款成本,但实际上增加了借款人的还款负担。借款人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进行借贷,避免因“砍头息”而陷入债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