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上一句】2. 《“心远地自偏”上一句的来源与解析》
“心远地自偏”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和超脱世俗心境的经典诗作。全诗如下: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心远地自偏”是整首诗的核心句之一,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它的上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一、诗句背景与含义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意思是说,虽然我住在人群之中,但心中却不受外界喧嚣的影响。这体现了陶渊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 “心远地自偏”: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内心远离尘世的纷扰,那么即使身处闹市,也会觉得像在偏僻之地一样宁静。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心境变化。
二、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上一句 | 含义 | 下一句 | 含义 |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虽处闹市,心无烦扰 | 心远地自偏 | 内心宁静,环境自然清幽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自然闲适,心境安详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真正的意境难以用言语表达 | —— | —— |
三、诗句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而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宁静不是来自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心的平和。
“心远地自偏”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的精神写照,也是现代人寻求心灵自由的重要启示。
四、总结
- “心远地自偏”的上一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这两句诗共同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内心安宁的思想。
- 陶渊明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精神魅力。
- 在当今社会,这种“心远”的心态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探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或类似主题的诗歌,欢迎继续提问。


